分类目录归档:Opril’s life

生日

觉得自己记性还行,准确的说是对数字比较敏感——能够背出几十位朋友的电话(虽然这个能力现在已经毫无卵用),以及几百个人的生日。

生日这个东西其实不是刻意记住的。只是在QQ资料人人网资料微博资料之类的地方看到或者聊天时听到之后,这个四位或者八位数字就会成为我对这个人的印象(不只是初印象)的一部分然后完全没法抹掉。

记下来的这些生日像是在脑子里构造成了一个散列表,以至于每天一过零点看到手机上的日期就会想到,嗯今天似乎是某某的生日。有时候这样的思绪会带入到一整天的生活状态里,尤其是同一个日子如果是好几个人的生日的话,我有时甚至会觉得浑身不自在。比如一位很好的朋友、一个曾经还会写信但已经失联多年的旧友和一个这辈子再也不想有任何瓜葛的人的生日都在同一天,那每年的这一天对我来说只有错乱二字可以形容了。

其实每次想到“某某生日到了”的时候都有冲动想发一条祝福的消息,但真正发出的次数寥寥。总是会想得太多:他会不会觉得其实我们没有这么熟;她会不会认为我是cyberstalker;他会不会以为我是在把生日备注到昵称后面的那种例行公事的客套;她会不会觉得我要开始向她借钱或者有求于她… 想到这些就只好把冲动和祝福一起藏在心底了。

如果我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们看到了这篇无聊的博文,希望你能接受到我诚挚的祝福——提前祝你生日快乐,每天都快乐。:)

随便写两句吧

突然发现好像这个地方像我开的其他坑一样——已经长达5年没有更新了。

但其实也没有这么突然?大概去年的这个时候突然接了一个维护团队项目 WordPress 插件的活儿之后,还是时不时有打开这个blog看看,甚至有一天还误发了一堆测试文章…

这几年来感觉自己的表达欲也在与日俱减,甚至有时候可以一整天不说话。今天恰好是1024,要不然随手写一下当下的所想吧。看了一下这个博客居然每天都有一些零散的PV,感谢每一位点进来的陌生朋友。

工作

5年前顺利毕业了,因为忙着转硕和毕业的事情,找工季与其他人相比已经滞后了太多,最后去了一个我在找工作之前完全没有听说过的公司——但好在同事们都特别nice,干活也不累,甚至一度让我有一种想在这个公司躺一辈子的念头。在那里度过了近五年里相对最开心的一年半之后,因为部门调整之后看起来毫无希望,于是我就赶紧跑路了。

因为着急跑路所以只投了面了一家公司就决定马上入职,这个决定现在回头看感觉还是挺冲动的,但这次的运气也不错,遇到了好老板、好同事和挺好的项目。到了现公司之后才发现”正规“的开发流程确实和之前的糙快猛的”敏捷“开发(其实不算真敏捷)大不相同——注重代码质量,有正式的design review和code review,有完善的测试计划……这对于之前React、jQuery和原生JS混搭能用就行、写完代码合并完PR直接往线上发布的我来说,完全适应确实花了不少时间,不过感觉这些变化对我自己还是帮助颇多的。

以及虽然换了家公司,但做的也不是纯前端… 在前公司写了Go,在现公司开始写了C#。

再然后就是机缘巧合,换了项目,然后换了组,开始做一些自己更感兴趣的事情。虽然也有不少压力,而且在有的同事看起来我过得并没有那么balance,不过整体的感受还是不错的。

生活

5年下来感觉自己也没发展什么新的爱好,除了偶尔会玩一玩Switch上的低智游戏之外,好像没有太大的变化。

前段时间捡起了在读书时候搞的阿卡贝拉,试了一下编曲到录音到修混到录像剪辑的全过程,还尝试在B站投了稿。自娱自乐也挺好的。

还是唱不好和声。有修音软件真好。

因为频繁搬家(其实是随便找了这么个理由),这些年也没怎么寄明信片了——当然,最近也没怎么出门了。

不确定现在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最初期望的样子,不过年过三十好像也没有什么想要做出大改变的冲动了。

最后还是做了改变

今天发现在校内门户上的身份已经从博士生变成硕士生了。

四个月前决定转硕以后,在很短的时间里经历了博士生综合考试与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办理转硕手续,决定转行后仓惶地刷书刷题开始连轴转地面试,再到选定最终的去向,对我这种一贯行事犹豫不决的人来说,可以说是一段很不一样的经历了。

在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决定权后,几乎所有的“大决定”在做完以后我都没有后悔——当然对于读博这件事,头一两年里我也坚定地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回想起过去的这三年多(算上大四的话就是四年多了),从一开始的志得意满想要在业界做出点东西,到后来的觉得能发够论文毕业就好大不了以后改行,再到近段时间的坐在实验室里半页paper几行代码都看不进去只是坐着和自己无谓地较劲,画在坐标系上就像是个下坡的曲线。想想也是,走得喘不过气时总会有种下一步就是上坡路的错觉,但其实更可能的是这条路完全不适合自己。

还是很感谢老板给了我再次选择的机会,现在的愿望就是顺利毕业吧。

福冈二日

去年秋天写的“京都二日”随着不靠谱空间提供商的服务器倒掉,连个快照都找不着了… 🙁

嗯,其实是承蒙老板关照,第一次参加校际的学术交流活动。实验室和日本两所大学相关专业的院系一起举办的活动,每年由三所学校轮流承办,今年是在福冈的九州大学。掐头去尾整整两天时间里,workshop的日程还是挺满的,没有时间到处逛,活动范围基本也只限定在会场与酒店周围——好在算是在市中心,也还算是挺繁华的。
会场所在的JR博多城

这个workshop的主题是Machine Perception and Robotics,然而两天的oral和poster session里,除了这个以外也有一些其他方向的报告,比如image processing、visualization、基于computer graphics的3D制作等等,都挺有趣的。可能对于三所学校来说,机器感知与智能这个专业下面都包含一些其他方向的工作吧。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另两所学校里有一些关于生物医学和机器人学的研究,从思路上看挺受启发的。
继续阅读

一个学期又过去了

已经懒得不会起标题了…

半年里发生了好多事,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有所进步吧。

这里还是没什么干货,虽然曾经发过(本地没有备份)因为服务器宕机再也找不回来了;
改编的2048在遭遇不断的山寨以后,这里每天还是能有400-500IP的访问,也是蛮神奇的;
还是唱不好和声。…

觉得Matlab除了调试不便以外还是挺有趣的。本科毕设的时候有一步卡在VS和Matlab混编那儿最后也没做完,其实动动手也就是几分钟的事情 🙁 ..还是自己太懒了。

新的一年,不能再碌碌无为啦。

总结一下这两天的一些想法吧


有网友已经并到ROC这一步了并且po图@了我,表示一下震惊。其实我自己在原版2048和所有不改变难度的2048变种里都还没玩到512呢… 当然可能是因为自己太懒了。 🙂

— 以下是正文 —

做这个变种的缘由很简单。
当时2048已经很火了并且人人网和微博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奇葩变种,我作为一个喜欢瞎捣鼓的家伙也打算试试。于是有一天晚上跟基友聊天的时候有了下边一段对话:
继续阅读

2048

这两天 Gabriele Cirulli2048 突然火了,并且出现了各种各样奇怪的变种…
跟风写了一个朝代版(也就改了改文字而已,thx Finley提供作死文案),于是现在都没法正常登录发博文了… 🙁

今天又补了一个稍微完整一点的朝代版,不但改了文字还改了 css 哦哈哈哈。
2048: http://www.oprilzeng.com/2048
2048 Full: http://www.oprilzeng.com/2048/full

因为网站并发数经常被刷爆于是速成学会了怎么在 github 上建站(啊其实以前一直都想把 project 往上面放的,但一个是太懒了另一个是觉得不如这个在 Free IP list 里要方便 = =
所以更希望您能打开以下链接为我减轻负担: 🙂

2048: http://oprilzeng.github.io/2048
2048 Full: http://oprilzeng.github.io/2048/full

PS: 我没学过 JavaScript.. 瞎改的,嗯。
PS2: 我真的不是文科生。

座机

之所以想要提笔写下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突然发现家里的座机这个寒假一次都没有响过。
记得从我记事开始,家里就装了电话。那时候的电话号码还是7位。有一家快餐店的号码跟家里的电话号码只有一位数的「6」「9」之差,于是小时候印象很深的还是电话铃频频响起后父亲拿起听筒,数秒钟后说声“打错了”而后挂掉。
后来那家店倒了,这样的情景也少去了许多。
由于对数字比较敏感,小学入学前(据称)我能够背下父亲单位的电话本,一度在父亲单位的同事之间传为佳话,尽管我认为这并无任何值得夸耀之处。
小学和初中的几年,则是我用座机最频繁的时候。彼时确实是有记忆几乎全班电话本的能力,而拨电话到同学家,无非是这么几个目的:校对作业答案;问问题;或是问问在不在家好一块约着出去玩儿——尽管是在一个并不大的小镇上,步行几分钟可能就够。印象颇深、几乎成为习惯性动作的流程是:摘起听筒,熟练地拨下几个数字,然后是“叔叔好/阿姨好,我是XXX,某某现在在家吗?叫他/她接一下电话。”
到了高中,住校,也有了手机。学校查的严,平时手机只敢深夜躲在被窝里发发短信,或是周末有幸出一趟不超过1小时的校门时偶尔用用。正大光明地跟父母、跟初中好友交流,还是只能依靠座机。
寝室里有一台座机,高一的时候有电话来都会很兴奋,当然这种兴奋可能只会持续到拿起听筒后发现电话对面并不是在找我的时刻。等到高二高三,这种感觉才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心智的成熟而慢慢减弱。
往家里打电话,有时不愿在室友同学面前表露自己的那份狼狈和脆弱,则会跑到教学楼下的IC卡电话机前,一讲就是大半小时。虽然外边冷,有时还伴着雨雪和刺骨的寒风,但至少感觉是自在的。
进入大学,每个寝室里都有一台201和一台铁通。打内线免费,但除了打送水电话以外一次都没打过。刚入校的时候,母亲就询问了我的寝室座机号码(平时多数时候跟家里已经是用手机联系了,不知是否为查岗之用),我也一开学就到楼长那儿买了张电话卡——但寝室的电话却没有响起过,那张电话卡也不知尘封于何处了。
这次过年,母亲说电话平时已经几乎不用了,除了跟宽带一起每月交一个比较便宜的月租套餐以外,好像也没有别的价值了。
虽然现在手机和移动通讯方便快捷多了,但那些年一起打过电话的你们啊,平时除了偶尔在朋友圈和微博上点个“赞”以外,是不是就不再有联系了呢。

破窗

英语写作课的作文发下来,上面的分数是7/10。

只好一阵苦笑。
头几次还是比较用心写的,都是满分,然后大概又在想为了那100%的得分率继续用心写。直到上周有了第一个9/10,好像就对分数没这么执念了。
就好像高中时候的数学作业,一开始都是令人欣羡连续的5分,然后突然来了个5-,后边的5-就越来越多了。
突然就想到了破窗效应。反正窗子破了,后边就破罐子破摔不管它了。

老板说得很对,如果打算走学术这条路的话,研一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努力,不然第一步走的慢了或者走的错了,接下来几年可能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但愿我的人生,不会是一扇破窗。